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个人信息保护法》近日出台 信息泄露可能承担刑事责任
作者:代小琳  文章来源:北京晨报  点击数1713  更新时间:2005-02-22 15:11:10  文章录入:hxs  责任编辑:hxs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专家建议稿近日出台。据介绍,这部法规的出台意味着:信息泄露可能承担刑事责任。

  最终出台“不会用太长时间”

  该法规由国务院信息办委托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部分专家成立课题组起草。课题组组长、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周汉华介绍说:“在我们的传统中,个人权利往往被忽视,因此造成了个人信息被恶意侵害的情况屡屡发生。”

  针对信息化社会出现后带来的问题,国务院信息办要求加快国家信息化立法,《个人信息保护法》是“国家信息化立法”的重要部分。周汉华说,从2003年开始起草的该法专家建议稿目前已经完成,现已递交国务院信息办,马上将进入立法阶段。由于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周汉华认为这部法律最终出台“不会用太久时间”。

  不局限于保护个人隐私

  提到个人信息保护,人们往往会想到保护隐私。周汉华说,《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保护的范围不仅仅是公民个人隐私。“从现行法律上来说,在《个人信息保护法》中,个人信息范围大于隐私。比如说,你个人的手机号码、家庭住址、你的医药档案、你的职业情况等等,这些也许够不上隐私,但都属于这部法律保护的范围。

  另外,在公共场所能不能随意安装摄像头、对于偷拍偷录行为怎么界定等等,这部法律都做了规范。

  保护重在事前干预

  周汉华认为,《个人信息保护法》一方面需要保护个人权利,另一方面又不能阻碍正常的信息流动。一方面要充分保护个人信息,另一方面,必须要考虑到必要的社会管理监督。“如何平衡两者的利益关系,这是目前的重点。”

  周汉华说,以前对于个人隐私的保护方式,往往只有当侵害事实发生之后,被侵害者只能通过打官司,要求侵权者赔偿。现在,对于个人信息的保护,不仅仅是事后的保护,还包括事前的干预。

  周汉华表示,该法出台之后,我国也会成立专门的机构,对于收集和处理个人信息的主体、目的、收集手段等等进行审核,从源头上规范这一行为。

  信息泄露可能承担刑事责任

  按照目前的法律,侵犯他人名誉权只能承担民事责任,而且往往是在被对方告上法庭后才会承担民事责任。周汉华说,当《个人信息保护法》一旦正式出台,侵害他人信息,可能会承担行政责任、民事责任或是刑事责任。

  在国外,发生侵害个人信息的情况,如果构成犯罪,根据情况严重性,有可能会判2至3年刑。周汉华说,我国怎么承担刑事责任,要援引刑法通则的一些具体要求。国外的做法很有可能会成为我们的借鉴。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